在上海打刑事官司找邢环中律师 【咨询(微信):13918930001】

忘记密码

只管恶意透支,不查恶意发卡?

2012-10-31 20:06 浏览: 2,380 次 字号:

2012年10月24日,北京。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房山青年小杨办了9张信用卡,循环透支,其间,还一度被某家银行认为信用记录好而提高其信用额度至20万元,前天,据媒体报道,小杨最后因为透支数目过大再加上利息,总额超过20万元,还不上钱的他最终投案自首,目前因涉嫌信用卡诈骗罪而被批捕。

这是近年来不断出现因为透支信用卡而触犯法律的多起案例之一。几乎每一个无力偿还信用卡透支金额的用卡人最后都被追究刑事责任,让恶意透支者承担法律责任,天经地义,公众一致支持。但是还有一种质疑的声音也日渐强烈:可以界定恶意透支,为什么不界定恶意发卡?信用卡的透支额度审查是否过于松弛?信用卡未还款利滚利的惩罚计算方式,是否就天然正义而不需改变?

 

质疑1:恶意发卡谁来负责?

小杨不是第一个因为透支信用卡后无力还款而被批捕的人。2009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施行。根据《解释》,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此后,出现过多起因类似情节被判刑的案例,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拥有12张信用卡的浙江人张某。张某的信用卡来自9家银行,因为透支15万元于2010年被判刑9年,并处罚金20.9万元。

这类案件近年来的逐渐增多,也让更多人发出疑问:用卡人一不小心就是恶意透支,那么,是否也有银行一不小心“恶意发卡”的情况,恶意透支的原罪是否就来自于银行的恶意发卡?在一个个因为恶意透支被判刑的用卡人背后,是否也存在着银行不作为?

 

不考虑申请者的还款能力就把卡发出去,是不是有纵容之嫌?

邱宝昌(汇佳律师事务所律师):按照法律规定,恶意透支信用卡确实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这个我们没有话说,也不想过多质疑,但是我们必须问的是,银行过度发卡甚至是恶意发卡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那个印度电影《流浪者》,拉兹确实是小偷,但是拉兹为什么会成为小偷呢?是万恶的制度造成的,信用卡使用者恶意透支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但其实银行为了追逐利润,无节制地发放信用卡、无节制的调高信用额度才是根本原因。

中国有上千家金融机构,为了争夺信用卡市场,为了信用卡使用时的利润,盲目增加发卡数量,很多银行网点都有发卡指标,上级部门还要考察,这导致在发放信用卡的时候,审查几乎形同虚设,不考虑申请者的消费能力、还款能力,就把信用卡发出去了,这是不是有纵容之嫌?

对,说到这个事情,银行总是觉得很委屈,说他们很难审查申请人的资料,这种狡辩根本不值一提。现在金融业同业机构往来情况,各家银行都可以查到,中国人民银行还推出了个人信用情况的查询,银行只要想认真审查申请人的信息,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关键在于它是否真正尽到了审查义务。

举个例子,前几天不是有一个新闻吗,一个储户误操作,往ATM机里存款的时候多存了一些,给银行打电话,希望能纠正。银行答复说,人手不足,无法派人去帮他解决问题。这位储户几次恳求都没得到同意,最终灵机一动,打同一个服务电话,报称ATM机故障,向外吐钱,结果工作人员几分钟后就赶到了现场!这个事件很说明问题,刷卡消费的时候,银行是要从商业单位收费的,一张信用卡给银行带来的可预见收入是很可观的。在银行看来,什么信息审查、用卡人信息安全、用卡人偿还能力等等都不重要,反正有法律管着,恶意透支者除了判刑外,还要赔偿,银行的风险是最低的,所以它在执行金融监管部门规定的时候就大打折扣。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刷卡套现、恶意透支的情况屡有发生,这种情况其实还是一个表象,想要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还是要从源头上抓起,源头在哪里?就是信用卡办卡的申请门槛不能随便降低。

虽然金融监管部门对于信用卡办理申请的规定比较严格,但是各大银行都在忙于跑马圈地,办卡的门槛一降再降,给客户办信用卡的时候,审核过于宽松,这对信用卡恶意透支现象增加实际上是起了推动作用,银行业自身应该反省。

 

质疑2:信用额度轻易飙升?

记者昨天先后致电了多家银行的服务热线,询问如何能够实现信用卡额度升级。多家银行的答复基本相同,首次申请信用卡的时候,卡片额度与申请人填写的工资收入、财产状况等有联系,但之后额度的调高与工资、财产的增长就没有必然联系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想调高额度,只需要在申请之前的半年,尽量多刷信用卡、多提现,并在到期日前尽量全额还款,给自己累积好的信用评价,就基本能够顺利地通过调高透支额度的申请。申请的时候,可以直接打银行的服务热线申请,不需要提交收入证明或者财产证明等资料。

小杨的遭遇证明了银行的这一政策在执行中确实比较宽泛。小杨的工资仅仅是1000多元,但是通过套现,通过循环的透支、消费,小杨的一张信用卡居然被升级为白金信用卡,信用额度飙升至20万元。可以说,小杨之所以出现了20多万元的信用卡未还款项,这个超高的信用卡额度即便不是“功不可没”,也起到了相当的推波助澜的不利影响。

 

我的透支额度从5万飙升到20万,我却不知道

姜英杰(47岁,化名,事业单位员工):信用卡额度提高的时候,需要你亲自去申请,这就已经够好的了。我有张信用卡,是我弟弟拿我的名字办的,他是一个品牌保健品的代理商,因为不好开收入证明,所以当初让我帮忙办的。这件事情也是我做得不对,不应该给他办这张卡,现在跟着担惊受怕的。

但是,这张卡的主人是我,有什么变化,银行应该通知我对吧?结果去年年底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信用卡的额度飙升到了20万,吓了我一跳,打电话过去问,对方说因为我的消费记录和还款记录都非常好,所以主动给我调高了信用额度,当时我就生气了:这么大的变化,凭什么不告诉我啊?我坚决要求把额度锁定在5万,不允许提高。银行虽然给我调了,但给我的感觉就是人家觉得自己做好事被伤害了,都是我不识抬举,真把我气的不轻。这事我先生还不知道,我琢磨着哪天跟我弟弟商量,把这张信用卡停了,银行这么自作主张地“送人情”,我真是操不起那份心。

 

以卡养卡通过银行间的信息难道查不出来吗?

邱宝昌:银行在调高信用卡额度上确实过于宽松了,信用卡的额度,银行应该有严格的控制,这一点在技术上他们是可以做到的。刷卡人的收入情况、资产情况,包括拥有几张信用卡,他们通过银行业之间的信息是可以分析、审查出来的。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所拥有信用卡的透支额度应该不超过他的个人收入,发卡行有必要审查申请人的相关情况,给予一个相对合理的透支空间。如果无法查实收入情况的,信用额度应该不超过申请人所在城市、所在行业的平均工资。当然,这是我个人意见,具体执行的时候,业内人士肯定比我专业。但是,我希望强调的就是,如果银行能够审查严格、收紧额度,很多恶意透支其实是可以避免或者减少的。银行把关严一点,不再无节制地授信,有些犯罪是能够终止的,至少犯罪程度也会减轻。

 

【警钟】韩国的“坏账银行”

其实,发生在几年前的韩国信用卡危机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韩国曾经被认为是使用信用卡最好的国家。但是,信用卡公司滥发信用卡和不有效限制信用卡透支,最终导致信用卡危机,这场危机到现在都制约着韩国经济的发展。

很多持卡人利用信用卡的透支功能,恶意透支。有些“以卡养卡族”干脆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用多卡连环透支。2002年,韩国的信用卡公司出现了2616亿韩元的大窟窿,2003年1月,赤字总额已达到4128亿韩元,韩国大部分信用卡公司陷入了赤字经营的困境,连最大的LG信用卡公司都险些破产。2003年9月末,350万韩国人未能按期还款,他们占韩国工作人口的16%。当年,韩国8个主要信用卡公司的坏账率达13.5%,动态坏账额达7.7万亿韩元(约合66亿美元)。

韩国政府先后多次采取措施加以治理,还成立了专业的“坏账银行”,专门处理各金融机构的个人信用坏账。在政府的帮助下,LG信用卡公司和三星信用卡公司等信用卡行业支柱企业暂时避免了倒闭的厄运。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周明杰/文

Comments are closed.

会员登录关闭

记住我 忘记密码

注册会员关闭

小提示: 您的密码会通过填写的"电子邮箱"发送给您.